工业卫生

工业卫生

工业卫生是劳动保护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企业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重要工作。然而,职业危害对人体的影响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如工伤事故带来的危害那么显而易见,往往被忽视。作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者,应掌握工业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履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责。

工业卫生及职业病的概念

一、工业卫生

工业卫生是劳动保护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健康的关系,提出改善劳动条件的措施,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它是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劳动者健康形成影响的有害因素和存在的规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劳动环境质量评价,采取预防性综合措施,创造合乎卫生要求而又舒适的劳动条件,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职业病

职业病是生产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现象,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具体地说,人体是有防御机能的,它能抵抗外界一定限度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如果有害因素的作用超过了人的防御能力,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后果。有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作用过强或一定的条件下,才成为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有些因素对人能引起一些外表的改变,即所谓的职业特征。如能使皮肤变黑的皮肤色素沉着,仅有轻微的病理性质的改变,不影响生理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机体对生产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如果有害因素的作用超过了机体的防御能力,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或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有的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是从医学角度上讲的职业病。从法律意义上讲,只有列入国家颁布的《职业病名单》的才能称为职业病。

   1987年国家重新颁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原法定的16种职业病,增加至99种。大大扩大了职业病的范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综合体现。

三、职业性多发病

某些生产性有害因素不是直接病源,但降低了机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易患某种疾病。但是这些疾病不同于职业病那样由生产性有害因素所致,不属职业病范围,一般称为“职业性多发病”。然而,这些疾病发病率较高,对工人健康和生产都有影响,所以也应予以足够重视。

四、生产性有害因素

1.生产性因素就是劳动条件三方面的总和。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劳动环境质量三个方面。

   2.生产性有害因素就是对劳动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生产性因素。

   3.生产性有害因素包括:

   (1)化学因素

   ①有毒物质(生产性毒物)

   ②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

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②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③噪声、振动

④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

⑤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微波、激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工业卫生的预防原则

一、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及引进项目,必须实行劳动安全卫生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验收,以防止生产工艺设备在劳动安全卫生上存在先天不足;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革新工艺,增添防护设备,使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实行就业前体检,以发现就业禁忌症者。

   2.二级预防:早期发现病症。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生产性有害因素已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对职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情,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主要的工作为早期检测损害与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3.三级预防;对已患病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早治疗。对确诊的患者要及时脱离有害作业岗位,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健康。

二、技术预防原则:

    1.消灭有毒有害源。这是保障职工健康,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根本方法,也是最积极的手段。这就需要工艺设计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学知识,确保所设计的工艺流程和机器设备的系统安全,不制造污染源,努力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

    2.控制有毒有害源。鉴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消灭有毒有害源有时十分困难。采用控制技术,对有毒有害源进行治理却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如:通风除尘、排毒净化、隔声降噪等技术经常应用于工矿企业。

    3.个人防护。当有毒有害源得不到控制时,个人防护则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手段。个人防护主要是通过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服、防护眼镜和面罩、呼吸防护器、防噪声用具以及皮肤防护剂等)将有毒有害物质与人体隔开,以达到防护的目的。

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危害与防护

一、生产性毒物

凡是少量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的,称为毒物。凡是生产中使用或废弃的污染生产环境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

生产性毒物可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化学物质在不同行业或不同生产环节呈现的形式又各有不同。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原料: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

2.中间产品: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产品。

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

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

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

7.其他:生产性毒物尚可以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的形式出现。如磷化铅遇湿自然分解产生磷化氢。

三、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态存在。但就其对人体的危害来说,则以空气污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固体:如氯化钠。

   2.液体:如苯、汽油。

   3.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4.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的蒸汽。

   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6.烟: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

   7.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四、生产性毒物进人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亦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但实际意义较小。

1.经呼吸道进入。这是最主要、最危险的途径。呈气体、蒸气、雾、烟及粉尘形态的生产性毒物,均可进入呼吸道。进入呼吸道的毒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大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

2.经皮肤进入。通过皮肤途径进入人体有三种:即通过表皮屏障;通过毛囊:极少数通过汗腺导管。能够经皮肤进入人体的有以下三类:

(1)能溶于脂肪及类脂肪的物质;

(2)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物质,如汞;

(3)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如强酸、强碱。

3.经消化道进入。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实际事例甚少。

五、影响生产性毒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接触生产性毒物时机体不一定受到损害,毒物导致中毒是有条件的。

毒物对机体所致有害作用的程度与特点,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

1.毒物的化学结构:在碳氢化合物中,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它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各生化过程,参与的程度和速度从而决定其作用的性质与毒性的大小。随着碳原子数量增加其毒性也增大。但—般认为当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如7—9个碳原子)时,醇类的毒性反而迅速下降。在碳氢化合物中,有的成分虽然相同,但由于化学结构式的不同而毒性的大小也不一样,直链的毒性比支链的大;长链的比某些短链毒性小;成环的比不成环的毒性大。

2.毒物的理化特性: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其进入人体的机会及体内过程有重要影响。分散度高的毒物,其化学活性大。氧化锌烟可引起铸造热,而氧化锌粉尘则否。化学物质的挥发性常与沸点平行;挥发性大的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高,中毒的危险性大。有些化学物质绝对毒性大,但挥发性小,故在生产中吸入中毒的危险性不大。但亦应注意有无加温等促进挥发的因素在起作用。某些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毒性有密切关系,与毒作用特点也有关。砒霜与雌黄相比,前者的溶解度大,毒性也剧烈的多。

    3.毒物的剂量、浓度、作用时间:化学物质的毒性更高,进入体内的剂量不足,也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进入体内的剂量大。从事接触毒物作业中,发生中毒的机率、人体受损害的程度,与进入体内的毒物量或空气中毒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有直接联系。降低空气中毒物限度、减少进入体内的毒物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4.毒物的联合作用:生产环境中常有数种毒物同时存在而作用于人体。在多种毒物共存的情况下,有少数毒物起减毒作用,但大多数毒物共同存在时,会产生毒物的联合作用,即一种毒物能增强另一种毒物的毒性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可能表现为毒性相加作用,也可能表现为毒性相乘作用。

    5.生产环境与劳动强度:高温条件下,可促进毒物挥发人也增加了吸收毒物的速度。湿度可以促进氯化氢、氟化氢毒性增大。高气压可使毒物溶解于体液的量增多。体力劳动强度大,毒物吸收得多,耗氧量大,使机体结导致缺氧的毒物更为敏感。

6.个体感受性:接触同一毒物,不同的个体所出现的反应可迥然不同。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生理变化过程、健康状态、营养等等,都可产生影响。

总之,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了解这些致毒的因素,可使我们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防止职业中毒

六、职业中毒

1.分类

(1)急性中毒:毒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突然发生的病变。

(2)慢性中毒:毒物长期低浓度进入人体,逐渐引起的病变。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在较短时间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病变。

2.中毒的表现:

(1)神经系统: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症和精神症状,出现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激动、狂躁、忧郁等。

(2)呼吸系统: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气体可突然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吸道炎症,出现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炎症。

    (3)血液系统:许多毒物都可对血液系统造成损害。表现为贫血、出血、血小板减少,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4)消化系统: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毒物可直接刺激、腐蚀胃粘膜,产生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5)肾脏:许多毒物都是经肾脏排出,使肾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浮肿等症状。

    (6)皮肤:皮肤接触毒物后,可发生搔痒、刺痛、潮红、斑丘疹等各种皮炎。

七、预防措施

1.消灭毒源

(1)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的原料。这是一项最积极的措施,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往往很难办到。我国目前已有了一些实践。如用无氰电镀法镀锌、镀铜,消灭了工人接触氰的机会;印刷业以水墨代替苯墨;以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等等。

   (2)革新工艺,改变操作方法。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和电脑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如:生产水银温度计时,将原热装法改为真空灌装,避免汞的散逸。

   2.控制毒源

控制毒源是广泛采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利用一套通风排毒系统,达到净化工作环境的目的。

通风排毒系统包括:局部排毒装置、管道、净化装置和风机。

一套良好的通风排毒系统应该是:毒源的毒物被有效吸入局部排毒装置(排毒柜、排毒罩等),使作业场所的毒物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然后,经净化装置将有毒气体净化,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大气。欲使毒物有效吸入局部排毒装置,必须选择合适的风机,使风机产生的负压,造成足够的抽风量,以确保毒物被吸入,否则达不到净化车间空气的目的。另外,对毒物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可回收净化装置所滤下的毒物,生产副产品。如:治理喷漆行业的含苯气体,可将净化装置中所吸附的苯和二甲苯进行脱附,将其回收利用。不仅保护了职工的健康,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3.个体防护

在有些情况下,消灭毒源、控制毒源都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使用个体防护虽不是根本性措施,但也是权宜之计。

(1)防护服:根据特殊需要所制作的特殊质地的工作服。如耐酸、耐碱的工作服;接触有皮肤中毒危险性的毒物,有相应质地的防护手套;防止毒物溅入眼内,有防护眼镜。

   (2)防护具面:包括防毒口罩与防毒面具,分为机械过滤和化学过滤两种。如毒物呈粉尘、烟、雾形态时,用机械过滤式防毒口罩;如毒物呈气体、蒸气形态,则用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面具。对不同的毒物,面具中的滤料有所不同,必须合理使用。

此外,应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避免跑、冒、滴、漏。

生活性粉尘的危害与防护

一、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二、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1.来源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都能产生粉尘,如:采矿与矿石加工、开凿隧道、筑路、劈山等;金属冶炼中原料的准备,如矿石的粉碎、筛分、运输等;机械工业中铸造的配砂、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等工业;陶瓷、搪瓷工业;纺织工业;皮毛工业;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的加工、成品包装等。如果在上述这些生产过程中,无良好的防尘措施,均可产生大量生产性粉尘。

   2.分类

生产性粉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粉尘的性质分为:

    ①无机粉尘:

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粉尘;

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铜、铅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

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等粉尘。

    ②有机粉尘:

植物性粉尘:如棉、甘蔗、谷物、茶等粉尘;

动物性粉尘:如兽毛、骨质、毛发、角质等粉尘;

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有机染料等粉尘。

    ⑧混合性粉尘

指上述各类粉尘的两种或多种混合存在而言,此种粉尘在生产中最为常见。如煤矿中岩尘与煤尘并存。

    (2)从卫生角度分:

    ①呼吸性粉尘:指粒径在5μm以下,能进入人的细支气管到达肺泡的粉尘微粒。其危害性很大。

    ②非呼吸性粉尘:指粒径在5μm以上的粉尘。

三、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1.尘肺

    (1)尘肺是指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当粉尘进入呼吸道后,由于气流方向的改变和粘液分泌,大的颗粒(10微米以上)被阻留在鼻腔、咽喉、气管内,通过咳嗽等排出体外,极小的尘粒可随呼气排出体外,余下的粉尘便进入肺组织深部,但这其中仍有一部分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尽管人体有上述自净功能,但若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粉尘,超过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便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即患尘肺。

(2)尘肺的症状

尘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胸痛、胸闷、咳嗽等。

2.其它系统疾病

粉尘除可引起尘肺外,还可引起眼部和皮肤疾病,如阳光下接触煤焦油沥青粉尘时可引起眼睑水肿和结膜炎;又如,粉尘落在皮肤上可堵塞皮脂腺而引起皮肤干燥,继发感染时可形成毛囊炎、脓皮病等。

四、预防措施

1.综合防尘措施

综合防尘措施,是我国在粉尘治理过程中多年摸索出的—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水、风、密、革、护、管、查、宣八字”方针:

水:即湿式作业,它适合于亲水性粉尘。

风:即通风除尘。

密:即密闭尘源,以达到控制尘源的目的。

革:即技术革新,改革产尘工艺,以无尘少尘工艺代之。

护:即个体防护。

管:即对防尘设施维护管理。

查:即对接尘人员定期体检,对产尘点定期监测。

宣:即宣传教育,使接尘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这是消除粉尘的根本途径。可采用管道负压输送、负压吸尘避免粉尘飞扬;以无矽物质代替石英;以机械装袋代替手工装袋。从而根本解决粉尘污染。

    (2)通风除尘,控制尘源。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除尘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一套通风除尘系统包括吸尘罩、管道、除尘器、通风机等“四大件”来控制粉尘污染,使车间粉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①吸尘罩:

吸尘罩的设备是控制尘源的重要环节,应遵循近、顺、通、封、固、便的原则。

近:就是通风罩要尽可能接近尘源。

顺:就是指让吸尘罩口顺着(对准)含尘气流的方面,

通:就是要有足够的通风量,否则粉尘不易吸入罩内。

封:就是尽可能把尘源包围在罩内并密封起来。

固:就是吸尘罩要有足够的强度,坚固耐用。

便:就是罩的设置要便于工人操作和设备维修。

一般吸尘罩应选用侧吸式或下吸式,尽量避免上吸式因为取亡吸式,含尘气体经过操作者的呼吸带,仍会被人体吸入,不能有效地防止粉尘的侵入。

②管道

管道设置应避免过多弯头。因弯头处易积尘,会增大系充阻力,影响抽风量。输送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应考虑防爆。

③除尘器

除尘器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粉尘加以选择:

旋风除尘器,用于较大颗粒(20μm以上)的粉尘,经常用来作为一级除尘。由于旋风除尘器的整个工作过程为负压操作。因此,需要除尘器底部绝对密封。如底部有破损则除尘器失效;布袋除尘器,用于颗粒较小的粉尘。含尘气体通过布袋,尘粒阻留在袋上。应注意及时清理布袋上的粉尘,更换破损布袋;静电除尘器,用于特别微细的粉尘。

④通风机

要保证足够的抽风量,必须合理选择通风机。这就需要整个通风除尘系统进行阻力计算,来确定通风机的型号大小。如果整个系统有两个以上吸尘罩口,就要进行阻力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有的罩口风量过大,有的罩口风量过小的现象,从而影响控制粉尘的效果。

3.个体防护。

当受条件所限,粉尘浓度暂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可佩带防尘口罩加以防护。防尘口罩的滤料一般为阻尘率高,呼吸阻力小的材料。从事粉尘特大的作业时,可利用送风式防尘头盔。

4.定期体检

为了早期发现尘肺病患者,必须对接尘职工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治疗,控制病情。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应半年至1年检查一次;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可每1至2年检查一次;浓度已达到卫生标准的,可2至3年检查一次。

生产环境中物理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高温车间内存在各种热源和夏季太阳辐射等因素,常产生高温高湿、高温低湿、强辐射热等特殊气象条件。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生产生产劳动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中暑。

1.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心悸、无力等症状,经脱离岗位,短时间休息,症状即可消失。

   (2)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有下列症状之一,称轻度中暑: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微弱等。

   (3)重度中暑:除轻度中暑症状外,还出现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

   2.预防措施

   (1)技术措施

①结合技术改造,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改造设备,改革工艺,尽量减少高温部件;

②合理安排高温车间的热源和热源疏散;

③对难以移出车间外的热源应采取隔热措施。

④加强通风换气。

(2)卫生保健措施

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和补充营养。清凉饮料中应含有一定的盐份。补充营养应以增加蛋白质为主;

个人防护。工人在辐射热环境中劳动应供给白帆布工作服,露天作业者应发放草帽。

二、噪声

在生产中,由于物体的冲撞、机器的转动、高压气流的喷射以及爆破等所发出的令人烦噪的声音,为生产性噪声。

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产生噪声的作业种类很多,受到强烈噪声伤害的工种有:使用风动工具的铆工、铲边工、铸件清砂工,矿山、水利工程及筑路、隧道的凿岩工、爆破工等,钢板校正工、拖拉机手,织布工,发动机内燃机试验人员等等。

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对中枢神经是一种强烈的刺激,能引起机能障碍,并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全身其他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它对人体作用最明显的是听觉器官的损害,轻则听力下降,重则耳聋。

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耳聋是一种职业病。长时间在强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如离开噪声环境,经数十分后即可恢复,称为听觉适应。但听觉适应有一定限度。在烈噪声持续作用下,听力减退,听觉敏感性大大下降。此离开噪声环境,听觉敏感性的恢复时间需数分钟,以至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是听觉的功能性变化,初期可恢复。但在强烈噪声反复作用下,听觉疲劳在休息时间内已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状况长年累月下去,则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成器质性病变,造成内耳的退行性改变,出现职业性耳聋。患者感到听觉疲乏、耳鸣、头昏、听力严重下降。

2.预防措施

预防生产性噪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消防或减弱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

  (1)消灭或减弱噪声消除或减弱噪声

以无声或低声的工具代替有噪声的工具。如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焊接代替铆接;用刨边机代替风铲铲边;用尼龙机件代替金属机件等等。

   (2)控制噪声的传播

   ①合理布局。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在总体设计时,要考虑防噪声措施,使噪声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85dB(A)以下。同时要把高噪声的车间、作业场所与其它车间分开。

   ②隔声降噪。对现有企业,应采取技术手段使噪声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90dB(A)以下。

吸声:即在室内饰以一定厚度的多孔吸声材料,或在墙面上装以薄板、穿孔板与墙面组成共振吸声结构,以吸收室内的低频噪声。

隔声:在不妨碍操作的前提下,可以制作隔声罩或隔音间,把噪声源封闭起来。亦可设一小隔声室,作为操作间或休息室。

消声:在各种通风机、压缩机、鼓风机;罗茨风机的进排气口处装置消声器,将声音阻留,只允许气流通过,以达到降噪的目的。

   (3)个人防护

在上述措施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则需对工人进行个人防护。让工人佩带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

三、振动

   1.基本概念

在生产中,有许多机械设备的动力和加工物体会产生振动,即物体沿着直线或弧线经过某一中心位置的往复运动,称为振动。表示振动特性的参数有振幅、周期、频率和速度与加速度。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大体可分为全身和局部两类。全身振动一般为大幅度、低频率的振动。在全身振动作用下,可引起植物神经症状,如脸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呼吸短促。女工则有子宫下垂、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等。

长期接触强烈的局部振动能引起振动病。其表现以肢端动脉痉挛为主,严重时,手、腕关节等处的骨质改变。

  3.预防措施,

   (1)有振动的机器设备,在建筑安装时应有防振措施。厂房的不同结构和形式对防振动有很大意义。机器的基础应有防振措施。

   (2)在机械设备上预防振动。尽可能将金属零件改为橡胶、塑料零件或用衬垫物等。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有防振措施。

   (3)卫生保健措施。安排好休息时间和工种轮换制度。个人应戴好双层衬垫的无指手套。

在生产劳动环境中除以上所述的物理因素外,还有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和紫外线等都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应针对各自的特性,注意防护。

生产劳动环境中的生物危害与防护

一、职业性炭疽

炭疽的病源体为炭疽杆菌,长3~8μm,宽1~1.5μm。在温度12℃潮湿的土壤中便能繁殖,在温度达45℃时也能生长良好。在不利条件下,菌体会形成具有坚固外膜的芽胞。芽胞在开水中能耐受煮沸10~20分钟,在干燥环境中能活几十年,一般化学药品很难杀死它,生命力极强。当芽胞遇到易感染人体或动物时,就可以成为它再繁殖体而引起炭疽病暴发。

患有炭疽病的牲畜和病人,患过炭疽病的病畜皮革和毛及其粪便,受炭疽杆菌污染过的物品都是传染病源。当工人接触到上述物质时可能感染而发病。其中以皮肤炭疽病发病率最高。炭疽的潜伏期约几小时到两周。患炭疽病以畜牧或皮毛加工工人为最多。工人在生产劳动中经消化道感染的炭疽病呈急性出血性胃肠炎症状;经呼吸道感染的呈急性肺炎并咯血;经皮肤伤口也可感染,重者后期可继发败血症而死。

预防炭疽的主要措施是:千方百计消灭炭疽病源体,如对屠宰场和一切以动物为原料的加工业,实行严格的兽医监督,只有无病牲畜方可进入屠宰场;可用安全有效的无毒芽胞菌苗和2号菌苗预防;特异性的炭疽高度免疫血清既能用于治疗又可用于紧急预防。

二、职业性森林脑炎

职业性森林脑炎是病毒引起的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伐木工和森林工作人员有可能患该病。传播这种病毒的媒介是蜱、蜘蛛一类的动物,体形扁平,俗称“草爬子”。森林工作者如被带有病毒的草爬子叮咬,病毒进入体内。经14天左右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昏迷、肌肉瘫软无力及神经症状。如病毒侵犯呼吸中枢,还会造成呼吸麻痹,甚至引起死亡。

预防的措施是森林工作者应扎严裤脚、袖口和领口,头部帽子戴严,下山后马上清扫,以防草爬子叮咬。